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一路走来

        “计算机审计与我同行”征文

        发布日期:2017-11-30 17:49   作者:计算机审计科 周彬    阅读: 次   字体:[ 大 ] [ 中 ] [ 小 ]

          1

        十多年前,那还是一个连智能手机都没有的年代,更没有云计算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些今天看来也非常“高大上”的专业术语。但历史不可阻挡,信息技术引领的这场革命,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,这一切都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,向我们走来,也带着我们继续前进。

        在这个时代中,只要有积极接受的态度,其实未必需要每个人都去掌握高深的技术,我们同样可以前进的很愉快——就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侠客一样,他们在江湖上的响亮名头,不是因为凭借着手上的兵器,而是凭借着他们的侠肝义胆和壮志豪情。

        2

        时光退回到九十年代中期。伴随着社会上兴起的电脑热,满大街雨后春笋般扎堆出现了许多新招牌,大多是印着中英文打字,高级点的似乎有会计电算化的字样。那时在初中上学放学的路上,经过那些小小的门脸时,时常被那从未听到过的键盘敲击声和针式打印机的嗞嗞声所吸引,忍不住向内张望,看到那黑底白字的大方块显示器,结结实实地高昂着脑袋,展示着自己的尊贵。

        那也许是我最早接触到的“高科技”,而这接触也仅仅停留在“远观”的程度,只能隐隐觉得那是一个神秘的东西。从报纸和电视上的了解觉得那一定有用,至于怎么有用法,却一无所知,而且,那时的电脑(似乎当时流行叫做“微机”)太昂贵了。

        同学们也都好奇那新鲜东西,尤其是男生,都打听到了说学校里在高中时会开设微机课,甚至打探到了学校机房的所在——“在实验楼三楼,走廊上加装了一扇大铁门,全部拉上黑窗帘的最里面那个房间就是”。这消息很快就得到了证实,因为好几拨男生又按捺不住,多次进行了打探,并且又带回了新消息,“进去还要穿鞋套,不穿不给进!”另一个男生急着补充说:“那微机房里还有空调呢,校长办公室都没有!” 说完引起了一片啧啧声。

        3

        日子在一天天向前。微机是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触碰的,而语数外、理化生、政史地、音体美这些课程则是必须要好好面对的。到初三时,月考也频繁进行,没有时间去做太多别的,相对放松的时候也只能在不多的体育课上打打乒乓球,或者是偶尔踢场足球释放一下,跑一跑,疯一疯。

        一个暑假过去,到了高中,课程表上真的有“微机”!更多的同学期待着去“上机”——虽然用了听来的时髦话,却连自己都不知道上机是要去干什么。然而,这课程表上“数学(单周)、微机(双周)”的写法让大家首次知道了是这样的上课法,更让人失望的是,老师第一次上课时就说:“一次理论课,一次实践课”。这似乎又减弱了同学们的热情,只有用“你们学校有条件开这个课,别的学校还没有呢”这话来安慰自己。

        但其实,尽管这样,这每个双周星期一下午开设的课程,却还会偶尔“因为微机老师有事”被调整为其他的“主课”。

        也似乎正是这个阶段,“二十一世纪有三大通行证,缺一不可,它们是:驾驶证、电脑和外语”这样的说法,取代了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。新三样取代老三样,就像电视、冰箱、洗衣机取代缝纫机、自行车和手表一个意思,应该也算是一场小小的革命吧。

        4

        有机会当然就要抓住。因为真的开设了微机课,也因为不知从何而来、为何而有的兴趣,大家上课时格外认真。知道了二进制,知道了BASIC是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,知道了怎么放入磁盘“开门”“关门”,知道那时开关主机和显示器的顺序,知道了DOS操作系统,觉得这些太神奇了,比在操场上跑要疯多了。

        在连续上了三次的理论课后,终于“上机”了。带好5.25寸的软盘,穿好鞋套,老师一个个放行,然而,机器不够,只能两人共用一台。

        上机干嘛?练打字啊,用TTType Tutor),说是练打字,其实很多同学是在“练武功”,因为是“一指禅”。后期的所谓高端应用,也就是对着课本录入BASIC程序代码看执行结果。有一个同学额外学过电脑,有次自己带磁盘运行了CAI软件,现在看来简陋的动画效果,却立马吸引围上了一圈同学,课余更是很多人在传阅他的《电脑报》。

        那时给我们用的电脑,都是286,记得CPU主频大约不到50MHz、内存不到1M,多数机器没有硬盘(老师那台有也大约只是20M吧),黑白12寸显示器。至于光驱、声卡、彩色显示器?当时可不能奢望——多媒体时代还没到来呢。现在看来,扔掉的手机性能都不知道比那要强多少倍,最多只能“呵呵”了吧。

        然而,这“微机”课只开了不到一年,其实算起来真没有几次。

        不过那毕竟是我们的启蒙,正是有那个时期的接触,让我们成为了较早“触电”的一些人。

        5

        时光总是匆匆。

        那时候社会上风靡着一本《微机入门短平快》,凭着曾经短暂接触过电脑和这本书及其他资料的引导,高中阶段结束了,入大学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。

        那时入学,还有打饭用的搪瓷缸子,我选了031号,因为谐音Win31,与那时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叫起来更像。

        正式开始学习基础课,学习谭浩强先生的经典教材《C语言程序设计》,以及《数据结构》《操作系统原理》《算法设计》《软件工程》《数据库原理》等等。

        课余,同学们更多地聊到计算机相关的新闻,也许就像追星族一样,热衷于关注IT新闻,会热衷于讨论奔腾三或者是K6-2,或者是谈论比尔·盖茨所写的《未来之路》,探讨他所介绍的信息高速公路全部面目乃至21世纪人类的生活面貌,就像前几年人们探讨舍恩伯格所写的《大数据时代》一样热。

        那期间,有个男生买了一只才出来没多的U盘,32M,大概是600多块钱吧,绝对的昂贵的科技新产品,挂在脖子上,走起路来随着挂绳摇摆,似乎比女生的项链吊坠耀眼多了。

        期间在暑假去T大住了大约一两个星期。那里的软硬件条件非常强,更牛的是所见到的每个人都很强,不论是泡图书馆的状态还是玩游戏的技能。

        那时候,中关村的海龙、鼎好大厦热闹非凡,进去像进菜市场一般拥挤繁忙。不过,所谓的中国硅谷在他们嘴里也只不过是一句很随意的“村里”。尽管有热情过度的人不断尝试推销D版软件,但DNA双螺旋雕塑依然展示着那里的地位,满眼都是各种品牌的电脑、打印机等产品的巨幅广告。

        当时也是第一次被告诫,普通的电脑人员,在这样的大公司里,退休年龄恐怕只会到35岁!

        6

        转型创新其实早已发生。毕业那年,看到村里早已经在向上地发展了,现在来看,那里早就在做转型和创新发展了,绝对的科技引领地位。去那边的招聘市场了解,看到满眼的年轻人,满眼的大公司,只是当时的豪杰、方正、金山、联众等等,早已风光不再。

        那年,“非典”是举国上下关注的头等大事,面对病毒我们付出了惨重代价。但它也给中国的电子商务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。迫于隔离和防止感染的心理压力,人们减少了外出购物和公共活动,因此“非典”肆虐期间,B2C网站一个比一个风光,吸引了一大批速成的消费者,让消费者从时髦、年轻的人群向各个层次扩散,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体验网上购物和娱乐消费,造成了一个特殊时期独有的特殊现象。

        7

        终于开始工作了。沿着学习专业的轨迹,对照,准备,考试,顺利成为了现在集体中的一员。短暂的高兴后,决心尽最大努力,希望能把计算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审计工作中。

        刚入职时局内还没有专门的计算机部门,起先做些办公室的相关工作,感觉与想像的审计或计算机本身都不是关联那么紧密。

        不过,现在看来,那一定是一个必须的过程。

        为了适应金审工程的需要,2003年审计业务人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,但那时多数人对计算机并不熟悉,像学计算机的了解审计业务知识一样,审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。

        起初大家把出现问题的计算机交给我们处理时,还有人戏称我们是“计算机修理科”,处理几十台笔记本和台式的同时,必须要参与业务部门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,这种方式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信息化技术的重要作用,也给我更多的机会接触业务,虽然辛苦是一定的,但可以积累知识,何乐而不为?

        8

        从过去转回到现在。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,被审计单位运用信息系统开展业务的水平也不断提高。审计人员通过多年的实践,早已体会到不掌握计算机技术,将失去审计资格的现实。这就要求审计工作要适应科技创新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,切实创新审计方式,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,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。

        说到创新,其实这不仅仅是技术方法的问题,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思想观念转变、管理体制创新、队伍结构调整等各个方面,必须统筹谋划、协调推进,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,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措施,不断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的深入落实。

        在审计机关多年的审计信息化发展历程中,经过了从早期对财务数据的账套式审计方式,发展到对业务数据的数据式审计方式,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也转移到了对业务系统的数据分析。

        审计工作面对不断快速增长的大量数据,就需要更加有效的方法对各种行业、各种类型、各种规模的数据进行分析、提取以挖掘出其中的深层价值。

        这时候,更需要的是分工协作、发挥优势,在有着侠肝义胆和壮志豪情的同时,用好手中的兵器。

        9

        信息化建设助力转型发展。从2003年使用笔记本电脑开始,这期间经手计算机数量,处理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难以准确计量。感慨时光飞逝的同时,也确实能够参与更多的工作,得到更多的收获,积累更多的经验。

        2006年在全省审计机关首家部署实施《审计管理系统》(1N版);

        2012年建成使用社保联网审计系统,开创了淮南市计算机联网审计的先河;

        2014年建成财政联网审计平台,促成2015年扩大范围对59家预算单位进行审计,使大数据技术发挥重要作用,经验在全省推广;

        2016年成为全省首家取得三级等保证书的市级审计机关,也是全市首家通过办公系统三级等保测评的市直部门;

        2017年,探索建立“淮南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平台”(一托N)使用模式;

        2017年,审计数据综合分析平台正在升级建设;

        ……

        现在,围绕“审计技术创新年”,大家一直在共同努力。这些年里,不断在推广现场审计实施系统(AO)和审计管理系统(OA)的深入应用,在对财政金融类、公积金、养老、医疗、住房保障等审计中也查出了大量问题,总结写出了多篇计算机审计方法和案例,入选到审计署专家经验库,被省审计厅推广使用。现阶段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,也是对以往没有深入开展的事项在加以进一步研究。

        10

        认准方向便可勇往直前。纯粹的程序猿或程序媛,也许到了35岁以后真的会比较累,但其实,他们需要的正是转型、正是创新。否则,即使过去了十年,可能也只是一年被重复过了十次。

        大数据背景下,范围广、数量大、业务繁,我们的计算机审计,数据分析却不一样。做那些真的很累,有人开玩笑说,经常做计算机的人头发容易稀少的原因,就是因为压力大,他的大脑像不断运转的CPU需要良好的散热,而自我调节,选择抛弃掉影响散热的一部分头发。

        数据分析真的更需要人的思维,更需要人工智能。接触越早越容易积累,人越老而越有价值。所以,我们也会感慨,现在的一些小学生,都在开始学习编程、学习算法,早些年在大学才开始学习的C语言,居然现在的小学生就已经开始在学。

        11

        信息技术就像一列不断提速的火车,在临近时我们听到了隆隆的声音,不断期待着他的到来。如果错过等待我们上车的时机,这车就会迅速离去,随后便远远地把我们抛在身后。而如果我们搭上这车,自己也会飞驰起来。

        庆幸所在的这个时代,我们正在见证历史。

        我们正在与信息技术同行,我们正在与时代同行。

        分享到: